今天(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数量达到59项。
01
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北京中轴线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点标识,凸显了北京在世界著名古都中的突出地位,彰显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以及“中”“和”哲学思想,对世界城市规划史、建设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北京中轴线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北起钟鼓楼,一路向南经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的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
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五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我国“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表达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革,是国家礼仪文化与传统城市管理方式的有力物质见证。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北京中轴线是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是经历了700年的时间持续发展,决定了整个北京的城市形态。涉及我们对于国土的理解,对于国家秩序的构建,对于人的生活的秩序的构建。所以我们在讲到北京中轴线的时候,我们认为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一个理想都城秩序的结晶,一个范例,在中国的传统思想当中有一个很重点的提法叫做“象天法地”,就是把天的这种秩序要复制到地面上,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朴素的自然观。这恰恰是北京城或者北京中轴线作为都城它所要表达的内容。
02
北京中轴线祭祀建筑展现理想都城规划范式
在北京中轴线的遗产构成要素中,古代皇家祭祀建筑是重点的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礼仪祭祀系统的有形载体。北京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有四处坛庙,分别是太庙、社稷坛、天坛与先农坛。这些建筑在整体规划、建筑设计、装饰艺术和建造技艺方面均具有重点价值,是我国古代皇家祭祀礼仪的有力见证。
“左祖右社”,出自《周礼·考工记》,是中国重点的礼制思想。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立“祖庙”,用于祭拜祖先,而“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立“社稷坛”,祈求国泰民安。其中,“社”为土地,“稷”为粮食,共同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土地的认识和崇拜。
中山公园研究室主任盖建中:社稷坛与它正对的太庙,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理想范式。
沿着中轴线一路向南,经历正阳门,天坛与先农坛呈东西对称分布。天坛呈现出北圆南方的特点,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是明清两代皇家祭天的礼仪空间,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筑群。天坛的选址反映出中国古代“南郊祭天”的文化传统,凸显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礼仪的强调与尊重。
以上是"“北京中轴线” 你不知道的还有这些"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网友自行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以上内容有权利主张(包括但不限于侵犯著作权、商业信誉等),请与我们联系并出示相关证据,我们将按国家相关法规即时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