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12月2日电 (记者 李佩珊)宁夏贺兰山东麓曾是乱石荒滩和废弃矿坑,如今却拥有超60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是中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是宁夏的“紫色聚宝盆”。记者2日从银川市获悉,由于生态修复成效明显,“贺兰山下镇北堡废弃矿坑生态修复”案例收录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广。
贺兰山是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宁夏的“父亲山”。因砂石资源丰富,20世纪50年代,贺兰山迎来大规模无序开采,仅银川市镇北堡矿区,就散布着上百家砂石厂和采矿场,让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2010年开始,银川市对贺兰山东麓(银川段)矿山生态环境进行系统修复治理。
镇北堡矿区恰位于北纬38度葡萄最佳种植带,最适宜发展葡萄酒产业,因此,银川市将镇北堡矿区生态保护修复与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结合起来,先后投资近20亿元,同步开展葡萄酒产业布局、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大力实施矿山修复、沟道防洪、绿化整治、基础设施等工程,建成葡萄园、防风林带组成的绿色长廊。一系列治理,使得矿区“含绿量”大幅增加,部分葡萄园增建拦蓄功能,“园成方、林成网”,修复了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构筑了生态涵养的绿色屏障。
从采到治,贺兰山东麓的许多采矿企业在废弃矿坑中“掘金”,变身成为酒庄。其中,志辉源石酒庄就是一个典型缩影。
该酒庄原型为镇北堡矿区老袁砂石场,抓住宁夏发展葡萄酒产业机遇,负责人2008年开始在矿坑上建设酒庄,在平整改良后的土地上种植酿酒葡萄,并与政府联建运动休闲公园及生态园,让废弃的矿区变成了园林式酒庄,产生的经济利润反馈酒庄生态建设。
从采砂、造林、修复到发展特色产业,以志辉源石酒庄为代表的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达到生态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互促发展。
与此同时,宁夏官方与各个转型成功的酒庄联动,利用区域内的旧采石场和遗留采坑开展生态修复,在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打造并布局发展文旅产业,打造了以镇北堡为核心的生态文旅廊道,形成红酒、旅游、文化、餐饮、民宿、研学等“生态+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多家酒庄评为4A景区。2013年,《纽约时报》将宁夏贺兰山东麓评选为全球46个“必去”最佳旅游地。
如今,贺兰山东麓打通了“生态治理+文化旅游”新通道,曾经的镇北堡矿区先后建设20多家酒庄和12家特色民宿,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近13万个,当地农民收入中近三分之一来自葡萄酒产业,保护性开发近10万亩未利用地和废弃矿坑,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
同时,宁夏还探索形成了“政府+企业”联合治理新模式,建立起政府、社会、企业、金融共同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机制。以2023年开始建设的张骞葡萄郡项目为例,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修复利用废弃的2.3万亩砂坑土地,将打造世界最大下沉式生态型葡萄酒庄集群,实现生态价值多元化转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