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月2日电 题:于东西方之间探寻“天人合一”
——专访荷兰青年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和马町
作者 薄雯雯 赖纨伶
从荷兰到中国,从大猩猩饲养员到建筑设计师,对和马町(Martijn de Geus)来说,一以贯之的是对“天人合一”的追寻。
和马町高中时曾在荷兰开放型灵长类动物园Apenheul饲养大猩猩,那里没有笼子与围栏,动物可随意在树林和游客间走动。这种顺应于动物行为需求的设计理念,让他萌生出学习建筑的想法。和马町反对冰冷且封闭的混凝土建筑,他想要作出改变,为人们设计出更宜居、开放和环境友好的栖身之所。
图为和马町在荷兰开放型灵长类动物园Apenheul饲养大猩猩。受访者供图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系本科毕业后,怀着对中国建筑理念的好奇,和马町2010年到北京求学并随后定居于此。近日,这位荷兰青年建筑师、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研系列副教授的和马町接受“东西问”专访。他表示,其设计理念是以创新思维将西方与东方哲学结合起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记者:你当初为何到中国学习建筑?
和马町:故事可以从2008年说起,当时我申请了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硕士学位课程。后来,我作为青年建筑师受邀参加一场晚宴,有很多资深建筑师问我打算做什么,我说想去哈佛大学深造。他们告诉我,波士顿并无有趣的建筑师,并建议我到清华大学学习,因为中国有许多有意思的建筑师。
在那之前,我从未听说过清华大学,更别说是建筑学院。不过,有位叫李晓东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曾在荷兰学习过,他在荷兰的教授也建议我到中国学习。我查阅了李晓东的作品,并对他的作品产生了兴趣。因为他的作品既不是西方化的,也不完全是中国传统风格,而是一种新的风格。我想了解新鲜事物,这对我来说非常有趣。2010年,中国当时已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我想去最有趣的建筑师正在实践的地方,我感到有一种新的方向正在那里发展,不只是西方风格,而是将西方与东方风格融合在一起的新方向。
当我来到中国后,学到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中国拥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有着许多西方人不了解的创新见解。像是《易经》《论语》《红楼梦》对我来说非常有趣,极具启发意义。
图为和马町(后排左一)与学生们一起参加活动。受访者供图记者:《易经》对你有何启发?你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和马町:我高中时就接触过《易经》,因为我当时对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感兴趣,他曾为《易经》英文译版作序。来到中国后,我有幸能够对这本书进行深入研究。《易经》的英文标题是“变化之书(Book of Changes)”,它试图告诉你,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周围的世界在不断变化,而你自己也可以不断改变、适应和发展。我把这种理念用在自己的第一个公共建筑设计中,我18岁时参与设计了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人工绿墙覆盖的建筑,那也是我第一次赢得比赛。我认为只有那些不断变化和适应周围环境的建筑才能保持新鲜和现代。
图为和马町18岁时参与设计并获奖的建筑。受访者供图“天人合一”是我从李晓东教授那里学到的,在我来中国前并不知道这一理念。在这里学习时,我发现中国传统思想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与我在荷兰当大猩猩饲养员时的想法不谋而合。我心中理想的建筑不会脱离于我们的周围环境,也不会破坏自然环境,而是能够与之和谐相处。
记者:你的工作室名为“汉荷设计”有何寓意?你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和马町:“汉”代表中国文化,与我的妻子、合伙人张涵名字同音,“荷”代表荷兰文化,也与我中文名和马町的首字同音。我们想成立一家融合不同文化的设计公司,成为东西方文化间的桥梁。我们相信,不同国家之间不是互相竞争的关系,而是可以互相帮助、共同努力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这是我们想要去践行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设计哲学是融合对立、实现和谐。我相信西方与东方能够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可以将两个世界的文化精华融合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无论是自然与人类,还是西方与东方、荷兰与中国,我们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携手前行,去融合而非分离或对抗。
我个人认为,将西方与东方哲学进行融合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我受到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所以对我而言,我的思维有时更中国化,有时则更西方化。当我回到荷兰为项目竞标时,建筑师们通常都会关心建筑的具体设计,特别是展现建筑自身有多么优美,但我说建筑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而是希望这座建筑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和谐融入周围的自然。他们诧异地说,从未见过一位建筑师能说出自己建筑不重要的话。我突然意识到,我这是一种非常中国式的思维方式,重要的不是个体,而是其构成的整体和谐。对我来说,这种想法非常自然,但对荷兰建筑师来说非常不同。
记者:你参与过很多公共设施设计项目,能否分享背后的故事?
和马町:作为建筑师,我认为有许多不同的方向可以选择。你可以选择从事商业设计,为开发商工作;或从事私人豪华住宅设计,为富人设计房屋;或是从事公共设施设计,为社会服务。
我认为参与公共项目非常重要,也许不能从中变得非常富有,但可以帮助社会向前发展。我喜欢这一点。因此,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公共项目,与政府或公共机构合作。几年前,我们与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合作,改造了白塔寺历史胡同街区的一处传统庭院。以往人们走在胡同里时,周围都是高墙,而我们设计和建造了通向胡同屋顶的天桥,人们可以在二层漫步,俯瞰整个胡同,以全新的视角欣赏白塔寺风光。尽管这是一个非常小的项目,但它改变了人们看待胡同的方式。
图为游人在白塔寺附近传统庭院改造项目上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记者:你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建筑中的应用?
和马町:如今所有人都意识到新技术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总是说,如果你不能跟上潮流,你将会错过良机,这对人工智能也同样适用。所以我告诉我的学生,即使不喜欢人工智能,也需要知道如何使用它,否则你将会被落下。
但我认为,人工智能并不会彻底改变建筑学。建筑师能够为人们创造现实空间,人工智能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也不能做那些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因此,作为有创造力的人,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并且需要知道如何保持独创性。我们无需担心人工智能是否会抢走我们的工作,而是要思考如何利用和应用人工智能,保持创新和生产创意,以最高效的方式提供社会所需的创意解决方案。(完)
受访者简介:
和马町接受“东西问”专访。记者 薄雯雯 摄和马町(Martijn de Gens)是荷兰建筑师,目前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研系列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系获得学士学位后,在清华大学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代表项目包括白塔寺庭院改造设计(2018)、张家口市赤城县乡村复兴发展研究(2019)、荷兰Apenheul灵长类动物园“食物森林”(2020)、清华大学学生服务中心改造(2021)等。和马町于2022年获荷兰年度最佳青年建筑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