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和情感的交锋中,为什么每次胜出的都是情感?

著名创伤学家贝塞尔·范·科尔克说,“创伤不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它活在每个人的当下。”


微商网小编继续和大家分享我在最近创伤课上获得的感悟。目前我的咨询培训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方向,就是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实践一个成熟的咨询师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但我有一种预感,也许创伤治疗会成为我想长期探索和深入研究的领域。因为创伤理论可以完美的诠释每一个经典的心理学问题,同时也能带来顿悟感和通透感。比如我今天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为什么情感总是在理性面前胜出?答案就是这么简单——当创伤发生时,我们的右脑被激活,所以创伤总是夹杂着情绪。左脑负责推理,那么创伤发生时它做了什么?它被冻结了,它在我们身上显示出我们不能说话。


很多人很难轻易把自己的创伤经历告诉另一个人。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左脑被冻住了而不是逃避或者压抑。我们无法把自己的经历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创伤性的经历在我们的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我们的右脑长期处于活跃状态,所以对任何可能引发创伤性记忆的事件都特别敏感。所以藏在我们心里的东西并没有消失,也没有削弱它对我们性格的影响。相反,因为我们不会说话,所以情感部分会占上风。

创伤

当一个想法或者一个经历说不出来的时候,理性就不存在了。所以,确切地说,并不是情感战胜了理智,而是理智在一开始还没来得及开战就被软禁了。所以,无论什么情绪控制着我们的所作所为,所想所言,无论结果是好是坏,都成了我们唯一依靠的支撑。心情好的时候,是你认为的幸福和安全感;心情不好的时候,什么快乐和安全感都没有了!所以我们总能听到情侣们说很极端的话——“我现在好爱你,爱死你了!”但下一秒,就可能因为一件小事而出现——“你根本不爱我,你从来没有爱过我!”不是不讲道理的性格在起作用,而是过去的创伤经历在制造麻烦。


创伤经历处理不好,会干扰我们原有安全感的建立,让我们变成被情绪控制的怪物。想一想,如果对安全感的定义和理解有偏差,又怎么能得到理想的生活呢?我们只能像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一样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因此,重新调整安全的定义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与其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或者所谓的第六感来感知安全感的存在,不如一点点怀疑自己的感觉,把自己的理智从被软禁太久的牢笼中释放出来。


比如我之前定义的安全感就是:什么都得说,什么都留不住,才是真正的安全感。其实这个定义本身就是情绪操纵的产物,根本不涉及理性。不然怎么能强迫别人什么都不留呢?那么如果涉及到理性,从软禁的牢笼中释放出来,这个定义怎么调整呢?


首先,像“最轻微”这样的绝对词语是不能出现的。真正的安全感应该是一种平衡的,而不是绝对的,柔软的状态。所以,按照我目前对自己的理解,安全的定义可能会调整为:有些事情,如果你想说,非常欢迎你说;但如果你想有所保留,也没关系。安全感并不意味着一丝不挂。也许这个定义会随着人格的更新而调整,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努力打开尘封已久的理智之门,给它一些耐心和时间,让它走出来的过程。


最终,理性和情感不再是敌对关系,它们一起可以保护我们更好的生活状态。

© 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